<li id="i53j9"><tr id="i53j9"><u id="i53j9"></u></tr></li>

      <nav id="i53j9"></nav><tbody id="i53j9"></tbody>
      1. 古都風韻
      • 松筠庵的前世今生

        在西城區達智橋胡同游走時,看到正在修繕中的楊椒山祠(松筠庵)。這里曾是人們祭祀和懷念楊椒山的地方,鑲嵌在墻體上的標識碑顯示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23-03-15 09:51 北京晚報

        地安門外懷古撫今

        鼓樓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齊政樓。據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政區城市卷》記載,元代,“城內商業區主要有三處,積水潭北岸斜街至鼓樓、鐘樓一帶,為全市最繁華的商業區”;明代,“全城商業區的分布,內城仍在鼓樓和西四牌樓附近?!?/p>

        2023-03-14 10:31 北京晚報

        九道灣的糧倉記憶

        九道灣區域就在北新橋路口的東南,其周邊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明代這里還曾是一處重要的糧倉,被稱為“新太倉”。近四十年前,九道灣被搬上過屏幕,成為北京胡同的“代言人”

        2023-03-09 10:09 北京日報

        《燕山夜話》中的古跡

        探尋鄧拓筆下的北京古跡,向《燕山夜話》致敬。

        2023-03-08 09:58 北京晚報

        南官房 海子邊的“江南”

        老北京名為“官房”的胡同中,南官房胡同是較為知名的。其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南官房胡同悠長且經典四合院較多;二是位置好,前來打卡的游客相對更多。

        2023-03-06 10:35 北京晚報

        白塔寺外還有黑塔和青塔

        說起阜成門內的白塔寺,人盡皆知,它由忽必烈時期帝師八思八的弟子——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建造,歷經風雨屹立700多年。鮮為人知的是,白塔寺西側還有青塔寺,之北有黑塔寺,只是遺跡已經無存。那么,黑塔寺和青塔寺,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他們和白塔寺又有什么關聯呢?

        2023-03-16 10:06 北京晚報

        鐘鼓樓的“三原色”

        很多年輕人聽了歌手趙雷的《鼓樓》慕名而來到鼓樓,歌中提到107路電車從鼓樓前駛過,因此107路電車也成為年輕人打卡的目標之一。紅色的糖葫蘆、黃色的街牌和藍色的107電車成了年輕人眼中的“三原色”。

        2023-03-02 09:40 北京日報

        北京鐘鼓樓的奇妙數字

        城市鐘鼓樓的起源,可上溯至秦漢時的譙門、譙樓、鼓角樓等建筑。宋代《營造法式》有“鼓鐘雙闕,城之定制”之說。

        2023-03-02 08:55 北京日報

        西山大覺寺的文人情緣

        京西自古是京城文化集萃之地,金章宗在金中都有八大行宮,又稱西山八大水院。清水院便是如今的西山大覺寺,其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人文基礎。

        2023-03-01 14:16 北京日報

        “黑科技”破解長城碑刻密碼

        2022年,受延慶區博物館委托,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北京北建大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維暢想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組成課題組,對延慶區54塊長城碑刻進行了微痕識讀與研究。

        2023-02-23 09:40 北京日報

        西單商圈的貝子府與會館

        西單商圈曾經有個著名的商場,叫做民族大世界商場,逛過西單的市民應該都有印象。該商場的經營場所是小石虎胡同33號,清代是綿德府,后來作為國立蒙藏學校使用。

        2023-02-22 09:37 北京晚報

        漪瀾堂勝境

        近日,坐落于北海瓊華島北坡的漪瀾堂,歷時三年修繕、恢復清乾隆時期風貌后,終于又開放迎客。

        2023-02-21 09:29 北京日報

        廣外地區消失的古跡

        歷史上的廣外地區,頗多人文古跡。這片土地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如今的濱河公園就建有北京薊城紀念柱和建都紀念闕。久居廣外地區,我更關注那些與當地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古跡,比如槐樹廟、崇興寺、三藐庵等。

        2023-02-15 09:50 北京晚報

        岳云別墅里的革命舊影

        在介紹黨史的眾多報刊雜志中,提及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常會引用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是當時城南的著名景點之一:岳云別墅。1907年,晚清重臣、曾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的張百熙去世,其親友故舊為了紀念他,便在城南陶然亭附近的鄞縣西館一帶,筑園修亭。

        2023-02-09 09:15 北京晚報

        明清皇家農耕印記

        前段時間,圓明園遺址公園對“澹泊寧靜”大殿的基址進行了清理,發現了“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說明,當年在這座萬園之園中的確有皇家耕地。

        2023-02-09 09:06 北京晚報
      • 融合力造就京劇的時尚性

        四大名旦及其后一段時期內,幾乎所有的乾旦、坤旦無一例外地都受過王師的教益,因而被當時梨園界譽為“通天教主”,他同老生泰斗譚鑫培共開一代生旦改革的新風,使京劇走上了一個嶄新的廣闊天地。

        2020-08-03 10:30 北京晚報

        南陽·共享際 胡同里的“戲劇工場”

        一直以來,東城區都通過設立專項引導資金,推進劇場改造、劇目扶持,不斷完善戲劇生態鏈,著力打造“大戲東望”品牌,并積極利用演藝激發老城活力,在引導建設百姓身邊的劇場上探索出了生動的案例。南陽·共享際整體3494平方米,其中劇場1064平方米,同時圍繞戲劇創作、戲劇孵化、戲劇產業化,開發辦公室、工坊、商業,構建戲劇文化場景,二層是戲劇辦公和工作坊。據悉,今年東城區將進一步出臺戲劇引導政策文件,加快人才培植、劇場建設、精品創作,引入常年駐場戲劇演出,推動東城戲劇“數字演藝區”建設,努力將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全國話劇展演季打造為全國知名的戲劇節事活動,擦亮“大戲東望”東城戲劇品牌。

        2020-07-28 11:21 北京日報

        京劇“邂逅”連環畫 不只是一種“混搭”

        京劇與連環畫,一種是動態的戲曲表演藝術,一種是靜態的民間美術技藝,都是值得珍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媒體報道,近日在上海揭幕的一場展覽,試圖融合京劇和連環畫兩種藝術形式,形塑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象空間,鋪展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比如,在藝術選材上,都高度重視對中國傳統歷史、故事、傳說、軼事的發掘和演繹——連環畫中的很多故事也是京劇的經典曲目。再比如,在價值取向上,京劇和連環畫幾乎都以褒揚真善美、鞭策假丑惡為思想基調,表達好惡的方式不同,但對紛繁世事、人心善惡、是非曲直的看法是一致的。作為直接受益者的大眾,看到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盡顯合和之美,怎能不樂見其成?

        2020-07-28 19:52 光明日報

        85歲李玉雙談寫生:練功不能斷

        六十余年投身于自然中寫生,在山溝田野里探尋“光編碼”繪畫藝術, 85歲的李玉雙走出了一條與父親李可染不同的藝術道路。85歲高齡的李玉雙至今每天都要寫生四小時,在前往展廳前,他換了一身衣裳,但手上的顏料還沒洗干凈,鞋子和拐杖更是色彩斑斕?!拔易鳟嫊r把紙鋪在地上,拐杖放在紙上壓著,有時顏料沒干,或者畫筆沾染到拐杖,就成了這個樣子?!崩钣耠p將寫生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理工科的知識結構背景促使他在寫生時融入自然科學的視角,從而形成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繪畫體系。

        2020-06-15 10:34 北京日報

        北京京劇院現代京劇《許云峰》大幕將啟

        北京京劇院現代京劇《許云峰》排練花絮藝術顧問遲金聲藝術顧問譚元壽譚孝曾、閻桂祥深入排練場進行指導編劇王新紀觀看聯排導演李青在排練現場譚正巖飾演許云峰杜鎮杰飾演徐鵬飛朱強飾演華子良作曲艾兵在排練現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轉為常態化的當下。未來,北京京劇院將繼續懷揣對先輩藝術家的崇敬之心,時刻高揚傳承與創新的旗幟,以弘揚京劇藝術為使命,以流派藝術的薪火相傳為己任,不遺余力地打造更多具有鮮明流派風格的、體現劇院水準的、符合時代審美的精品劇目。

        2020-05-28 15:47 北京日報

        聽名角兒講述舞臺后面的“秘密”

        2020年5月18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開館,濮存昕在序廳為觀眾做“云”賞導覽。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戲劇博物館,北京人藝舉辦“云上博物館”直播活動,邀來濮存昕、馮遠征兩位名角兒和劇院的唐燁導演,以及于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等年輕演員一起當導游,帶大家在云端了解劇院的歷史和故事。據了解,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重啟后,將于每周四至周日向公眾開放,觀眾需提前在線上實名預約參觀,暫不接受團體預約。

        2020-05-19 15:43 北京日報

        牟森:《致勇氣》禮贊人類的偉大與勇氣

        著名戲劇導演牟森當年曾以《犀?!贰读銠n案》等作品開創中國實驗戲劇先河,并引領中國當代戲劇走向世界。

        2020-04-09 10:14 北京日報

        首檔京劇脫口秀《瑜你臺上見》首播 王珮瑜:有趣就行,不必偉大

        把京劇做成綜藝節目并不容易,王珮瑜說自己一直想做一檔京劇網絡綜藝,早在兩年前就開始策劃。

        2020-03-30 14:47 北京日報

        2019年演出票房突破200億元 95后成消費主力軍

        報告顯示, 2019年中國演出票房為200.41億元,同比增長7.29%,票房增速趕超電影市場??傮w來看,過去一年中國演出市場蓬勃發展,劇場、演唱會、旅游演出在票房上齊頭并進,形成三足鼎立態勢。演出票房貢獻方面,去年旅游演出增速最猛,同比上升9.58%,票房收入為73.79億元,直逼劇場的84.03億元。在演出花費方面,演唱會的人均投入最高,平均為1525元,其次則是音樂劇,人均支出1280元。在演出細分市場, 80后至85前的人均消費金額最高, 90后新晉父母則更愿意為孩子花錢,他們在兒童劇方面的人均消費金額最高。

        2020-03-26 11:24 北京日報

        “線上音樂會”是情懷也是未來

        經此一“疫”,對于“實體”劇場來說,精良的演出實況“囤貨”、開拓線上傳播的重要性變得越發不言而喻。

        2020-02-28 10:50 北京日報

        當《三字經》遇上漫畫,這樣的防疫宣傳很生動

         “抗疫情,人有責;戴口罩,勤洗手;不信謠,科學防;家里蹲,少出行……”青衣灰帽、頗具書生氣質的“黨小生”正從養成良好個人習慣、自覺維護健康安全環境等多個方面向轄區居民普及科學防疫知識。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搭配簡潔生動的漫畫場景,這是北京市海淀區海淀鎮利用已有黨建形象 “黨小生”制作推出的新冠肺炎防控宣傳作品。

        2020-02-14 10:44 首都之窗

        人藝春節檔上演《全家?!?陪觀眾熱鬧過大年

        每逢春節將至,北京人藝都會準備一部賀歲大戲,讓觀眾在劇場里感受過節的儀式感。今年陪伴觀眾的又是京味兒十足,團團圓圓的《全家?!?。2020年 1月 14日,《全家?!吩俣鹊桥_,這讓過去一年中為觀眾奉上過家國情懷,世事沉浮,人物悲喜的人藝舞臺迎來一個溫暖的收官,同時也帶給觀眾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度腋!犯鶕~廣芩同名小說改編,由葉廣芩、王志安編劇。如今《全家?!芬呀洺蔀榱巳怂嚠斨疅o愧的保留劇目,除了豐富的故事內容,劇中一眾經典的人物形象,更是讓觀眾津津樂道。據悉,該劇將演出至1月 30日,一連14場讓觀眾在劇場里感受一個美滿的新春佳節。

        2020-01-15 14:13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在戲劇表演中 應該讓孩子獲得什么?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技與術在戲劇教育里是同等重要的,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敖逃母臼前褢騽》椒ㄒ虢逃衼?,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其中內含著技和術的密切關聯。

        2020-01-06 11:23 《中國藝術報》

        原創昆曲《清明上河圖》北京首演

        1月2日至3日,由北方昆曲劇院出品的大型原創昆曲《清明上河圖》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據悉,該劇由袁國良、邵天帥等國家一級演員以及眾多優秀青年演員出演,力圖展現昆曲在傳統基礎上的守正創新。

        2020-01-06 11:23 中國文化報

        《舞典華章》展現年度舞蹈精華

        2019年12月28日,堪為中國舞壇年度答卷的舞蹈晚會《舞典華章——2019年度舞蹈巡禮》在國家大劇院亮相。黃琛迪、李宇、張翰等14位通過電視舞蹈被觀眾熟知的青年舞者,將自己比賽中的精彩片段再次呈現出來,也以青春之姿告別2019年,迎接2020年的到來。

        2019-12-30 09:53 北京日報
      • 北京老豆腐和豆腐腦傻傻分不清?

        北京老豆腐和豆腐腦傻傻分不清?擔子一頭是高方木盤,上面放著碗、勺和各種作料,有芝麻醬汁、醬油、醬豆腐汁、蒜泥、韮菜花兒、辣椒油、鹵蝦油等等,擔子另一頭是盛老豆腐的鍋?,F在北京小吃店里賣豆腐腦的還很常見,賣老豆腐的卻已很少了,但在我的記憶中,它卻永遠清晰,美味。

        2020-08-04 09:28 北京日報

        老字號端出新花樣 今兒的“二伏面”您吃了嗎?

        7月26日進入二伏,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吃面是老北京人在二伏這天少不了的傳統食俗。除了傳統口味的冷面熱銷, 2020年老字號也在研發新品種面條上做足了工夫,峨嵋酒家的穿心蓮汁涼面就因為顏色碧綠、口味新奇,吸引許多市民前來嘗鮮。華天二友居肉餅也特意在二伏天推出冷面,最近幾天,店里許多人都會在點一份包子或肉餅的同時來一份冷面。據店里工作人員介紹,自入伏以來,麻辣涼面每天都要賣出上千碗,還接到幾百單外賣訂單。砂鍋居的砂鍋肥腸面,曲園酒樓的酸豆角米線,又一順的雞絲涼面和麻醬涼面也吸引了不少食客。以刀削面出名的杏園餐廳則繼續主打小燉肉面,還推出了過油肉配刀削面和糖醋里脊配刀削面的“二伏組合”。

        2020-07-28 18: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足不出戶逛百年老店 北京13家非遺老字號網上“叫賣”

        2020年 4月 1日 14時至16時,電商平臺京東首次為北京非遺老字號開通直播,標志著北京首批13家北京非遺老字號店鋪與電商平臺開展的“京城非遺裝點美好生活”在線宣傳展銷活動正式開始。第一個嘗鮮的內聯升在直播兩小時時間內,詳細介紹了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之妙,并利用這次直播發布其與《國家寶藏》聯名推出的婚鞋,吸引了2100余名觀眾實時在線觀看,收獲1.66萬次點贊?!?月 2日至6日,每天14時至16時,消費者還可以通過京東的直播了解龍順成、同仁堂、榮寶齋、瑞蚨祥等其余4家非遺老字號店鋪的百年技藝和品牌的文化價值、背后故事。

        2020-04-02 08:44 北京日報

        北京老字號直播尋求“突圍”

        吳裕泰、內聯升、潘家園……如今,北京一半以上老字號已入駐淘寶直播,開網店、做直播、運營粉絲社群、迭代產品。內聯升、吳裕泰、百花蜂蜜、同仁堂、義利、稻香村……淘寶直播資深總監薛思源介紹,截至目前,北京一半老字號已入駐淘寶直播。直到身邊同事開始在直播間購買大件兒甚至是金首飾,直到疫情到來內聯升全國80多個城市的門店在春季前悉數關閉、網店銷售同比下降80%后,程旭對直播帶貨的“偏見”徹底消失。團隊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找問題、補不足:在淘寶大學學習直播知識、組織員工觀摩學習優秀主播、每周堅持直播三四次、探索更為輕松的互動……如今,吳裕泰直播賣貨的銷售額已翻了15倍。

        2020-03-26 11:27 北京日報

        “華天”老字號經營持續回暖

        疫情發生以來,往常只在春節期間提供的半成品成為各家店里營業收入的大頭,各家老字號也紛紛增加半成品菜肴的品種。同春園的三鮮蒸蛋餃、菊花魚,二友居的宮保雞丁、豬肉餅,慶豐包子鋪的餛飩,同和居的干燒黃魚,惠豐餃子樓的手工水餃、惠豐門丁肉餅店的烙餅卷肘子,惠豐涮肉館的麻辣涮鍋等半成品菜肴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案蔁S魚每天都能賣出上百條,各種半成品加起來,銷售總額能占到營業收入的八成多。

        2020-03-19 13:09 北京日報

        護士前線抗疫 老字號后方解憂

        近日,京城老字號“同春園”收到一封沉甸甸的感謝信。寫信的人名叫陳蓮,是一位正在武漢一線抗擊疫情的護士。了解到部分醫護人員家中的老人孩子用餐不便后,項目聯合華天集團二友居、同和居、同春園等老字號,面向有需求的醫護人員家庭開展每日免費配送一次“愛心餐”的志愿服務活動,直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

        2020-03-18 11:14 北京日報

        老字號保供應 這個婦女節她們這樣過

        王延雪是地安門馬凱餐廳的服務主管和一流點菜師,她的一雙兒女已經半年沒見到媽媽了。春節前,他們終于來到北京找媽媽一起過節,而這一計劃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兩個孩子很快就回到老家,王延雪則主動請纓奔赴“最危險的一線”,承擔起在露天區域售賣餐食的任務。

        2020-03-09 12:23 北京日報

        防疫情“轉戰”室外 老字號門口“擺攤”

        避免堂食人員聚集,北京眾多老字號餐廳“轉戰”室外,將菜品搬到門口“擺攤”銷售。3月 4日,西城區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將外賣柜臺擺到門外,主營新鮮蔬菜、主食、腌肉、半成品和打包飯菜。

        2020-03-05 08:47 北京日報

        全聚德向武漢捐贈烤鴨面食

        全聚德集團向武漢醫護工作者捐贈的物資裝車啟運。此次全聚德集團捐贈600袋烤鴨、600袋卷餅、600袋專用醬、960袋杠頭、940袋年糕、900袋棗饃饃、760袋喜字餅等價值近13萬元的特色食品。

        2020-03-04 09:00 北京日報

        熟食銷量大漲 稻香村全力保供應

        受疫情影響,北京稻香村各類產品銷量一度出現斷崖式下滑,但最近一段時間,隨著逐步復工復產和上線外賣平臺,稻香村熟食、速凍類產品銷量迎來大幅增長。

        2020-03-02 10:42 北京日報

        二月二“龍抬頭” 防疫情圓民俗兩不誤

        今年護國寺小吃總店預備了紫薯、豆沙、黑芝麻等口味的“龍膽”炸油糕,新推出的“半成品龍膽”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

        2020-02-24 09:48 北京日報

        華天集團近百家直營店全部營業

        隨著疫情攻堅戰進入關鍵期,經濟領域成為第二戰場,有序復產復工正在逐漸緩解疫情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重創。

        2020-02-21 09:44 北京日報

        多家老字號開通遠程預點餐

        我半小時前在家里點的餐,這會兒正好來拿。既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又避免湊人堆兒,這辦法真不錯!”2月12日下午,正在同春園取餐的王先生感嘆道。在一進門的大堂里,工作人員專門設置了這個“遠程點餐取餐處”,配有保溫箱并公示消毒記錄、員工體溫登記表等,打包餐食的服務人員也是全副武裝。   

        2020-02-13 08:12 北京日報

        北京多家老字號立春套餐送上門

        昨天是農歷立春,按照北京的老例兒,這一天要“咬春”,吃上一頓春餅、春卷。記者從又一順、烤肉季、同和居、同春園、馬凱餐廳、護國寺小吃總店、二友居等老字號餐館了解到,立春當天,這些老字號都供應春餅和立春套餐。店里的春卷皮是純手工打制,需要師傅將面團快速放在燒熱的鍋上輕輕一抹一拉,一張甚至可以透過去看報紙的春卷皮就打好了。據了解,往年每到立春這天,同春園的春卷一上午就賣出去上千條。同和居、惠豐門丁肉餅店、惠豐餃子樓也推出了烙餅卷肘子、烙餅卷帶魚、炒合菜等立春套餐。

        2020-02-05 08:46 北京日報

        老字號辦“深夜食堂”溫暖冬夜

        近日,華天飲食集團旗下老字號慶豐包子鋪西單店,二友居佟麟閣路店、新街口店及同和居全部三家店都延長營業時間到24:00以后,為市民送上“深夜食堂”服務。公共空間是否暖和、公共交通是否延時、夜間公共秩序如何保障,更多地回答好這些系統性問題,京城的冬夜定將更具暖意。

        2019-12-20 09:26 北京日報
      • 非遺團花剪紙 致敬抗洪軍人

        這幅直徑82厘米的團花剪紙出自京派剪紙非遺傳承人張曉林之手?!翱购榧獗南蛋傩铡卑藗€大字,整幅作品既反映出抗洪救災的宏大場面,也表達了張曉林對抗洪戰士的敬意。

        2020-08-03 10:17 北京晚報

        景泰藍非遺之旅開啟親子趣課堂

        由市商務局主辦的北京消費季之親子節活動自2020年6月6日啟動以來,已舉辦“親子惠時光”“歡樂嘉年華”“越拼越精彩”三大主題活動,親子節還聯合北京愛琴海購物公園、資和信百貨等商圈,帶來以親子家庭為主題的市集。

        2020-08-03 10:04 北京日報

        曾遍布北京街頭巷尾的大碗茶 明朝就是暢銷的街頭飲品

        三伏酷暑烈炎蒸,綠柳高槐鳥不鳴。正如京味兒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唱的“他一日那三餐,窩頭咸菜么就著一口大碗兒茶……”對于舊時的貧民,大碗茶是他們佐餐的“熱湯”,忙于生計的人們為了省錢經常懷揣干糧,就著又熱又濃的大碗茶喝下去,提神醒腦又能暖胃驅寒,所以人們叫它“口糧茶”。延伸閱讀老北京的茶館老北京的茶館很多,四九城里到處可見茶樓、茶園和茶館。這些茶館可分為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和酒茶館,還有一些季節性的茶棚。當時陶然亭的窯臺茶館就是如此,除了招待路人,像老舍先生、沈從文先生都是這里的???。

        2020-07-29 14:59 北京日報客戶端

        尋覓北京城里的國槐

        如今北京街道的行道樹很多為國槐。天安門廣場東側有一條新大路胡同(北靠中國歷史博物館,南臨北京市檢察院),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條胡同里有一家餃子館,把爐灶搭在一株古樹(國槐)旁,天長日久,這棵樹被活活烤死。近幾年,我喜歡逛胡同,東走走、西看看,有一些胡同的國槐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東四三條胡同東口十幾株大槐樹就特別喜歡,再有東棉花胡同進東口不遠處有一株粗壯的國槐,西口路南也有幾株。雨兒胡同內沒有大樹,但國槐藏在11號院子里,古槐樹長在院里,樹冠覆蓋了胡同。如今,無論您走在北京城哪里,還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四合院中,您要是看不到國槐那就少了很多味道。

        2020-07-29 14:04 北京日報

        娘娘廟的遞次“購物節”

        北頂娘娘廟山門,墻上既有各種香會的通告,也有孩子的涂鴉,生活氣息十足。廟會,本是寺廟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宗教活動,但求神拜佛之外,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廟會的一大功能。老北京有一句很別致的歇后語:“萬壽寺彎腰——頂上見”,意指西頂娘娘廟和萬壽寺兩大廟會同期,且相距僅七八里,在萬壽寺趕會的熟人相見之后,只拱個手,等西頂娘娘廟進香后,才坐下聊天。妙峰山廟會崛起前,在眾多娘娘廟廟會中,數大南頂的規模最大。這些娘娘廟廟市,定時定點,又換著地方和花樣,讓老百姓買得開心,花得樂意,真可謂是不落幕的購物節。

        2020-07-29 13:48 北京日報

        胡同門牌號里的“密碼”

        棉花下六條的門牌。蔣晨明攝我們講胡同的四合院,一般都會講到這是什么胡同的幾號院。但胡同門牌號的編制有一套特有的方法,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這背后的“密碼”。其實,胡同的門牌號是按單雙號分別來標識兩側建筑的。第一代是民國初年的藍底白字門牌,上面依次寫明所在的警區、街道名稱和門牌號。這個門牌號并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蘇州碼子”。藍色門牌時代,號碼是“U”形排列,如東西胡同,號碼先從東北角向西, 1號2號3號連續依次排列,排到最西北角后,再排西南角,最后折回東南角。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后,才開始了紅底白字的第三代門牌時代。

        2020-07-22 11:50 北京晚報

        夏至:吃面祭祖慶豐收 贈扇涼食來避伏

        ”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農諺云“夏至不熱,五谷不結”,可見夏至炎熱、日照充足,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同時,農作物產量與降水多少也密切相關,所以民間也有著“夏至雨點值千金”的說法。

        2020-06-21 09:57 首都之窗

        芒種:努力耕耘當下 靜待五谷豐登

        2020年6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適逢我國南北農業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時節,此時,冬小麥等已經成熟等待收割,春天種下的棉花等進入生長高峰,夏玉米、夏大豆等需要播種,所以民間也稱“芒種”為“忙種”。節日當天,侗族的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被視為最受歡迎的人。又如在安徽省績溪縣,每到芒種時節,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以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2020-06-05 09:57 首都之窗

        立夏 開啟美好時光

        立夏,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看夏,開啟美好時光。

        2020-05-05 11:55 首都之窗

        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到來

        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到來:雨水增多、氣溫攀升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2020-04-19 12:40 首都之窗

        清明 | 紀念我們一生中,那些無法為我們送別的人

        在京市民溫馨提示:清明期間出京旅行相關人員返回必須居家隔離14天,建議廣大市民朋友通過網絡祭奠、預約代辦祭掃等方式,寄托對親人的哀思。

        2020-04-03 11:17 首都之窗

        春分:春耕正當時 莫負好時光

        2020年3月20日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分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岸柳青青,小麥拔節,正是春耕春種、植物萌芽的大好時節。

        2020-03-20 10:38 首都之窗

        驚蟄來了!春耕備耕 復工復產,你準備好了嗎?

        春雷響,萬物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激戰正酣之時,我們迎來了一年當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雖然突發的疫情給今年春耕備耕帶來了諸多挑戰,但春光不等人,春耕備耕已在全國拉開序幕,廣袤的原野上一派繁忙,為豐收描摹著底色?!按豪左@百蟲”復工復產要嚴防流行病爆發據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前后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也容易在這一節氣流行爆發,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奮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嚴防此類疾病的發生。

        2020-03-05 08:20 首都之窗

        2月19日雨水:甘雨時降 播種希望

        雨水節氣在北方意味著雨漸漸比雪多了,在南方意味著幾乎沒有雪了,轉而常是連綿陰雨。

        2020-02-19 09:49 首都之窗

        翠鳥入籠 山趣何有?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暴發,被高度懷疑與野生動物食用和交易有關,由此引發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查閱史籍,歷史上有關北京地區野生動物保護的記載并不少見。

        2020-02-13 08:47 北京日報
      • 非遺進校園不能只靠體驗

        從毛猴、剪紙等民間技藝,到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等皇家工藝,中國傳統非遺技藝是先輩們留下的文化財富。但如今,一些非遺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2020-08-04 08:50 北京晚報

        老北京的“洗曬節”是哪天?過節要做這些事

        說起“天貺(音同況)節”,今天知道的人恐怕已經很少很少了,這在老北京可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時間是農歷六月初六。還有“估衣、皮貨、喜轎等鋪,傍晚吹晾一切,犒勞伙友”,意思是估衣店和皮貨店將衣服和皮料掛在通風處,喜轎鋪的轎圍子繡片、執事旗傘、鼓圍子、桌圍子,轎夫、吹鼓手們的衣帽一律都搬到院子里或街當間晾曬,以防霉防蛀。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鑾儀衛的官員著官服,由儀仗隊一路鼓吹著, “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附近搭了彩棚, “都人于兩岸觀望,環聚如堵”,特別是有錢人家,更是花錢提前占據附近茶肆酒樓的好位置,以便一飽眼福。

        2020-07-28 18: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天花上的斑斕彩畫

        “蜜蜂飛到彩畫上——空歡喜”,這句民諺形容的是彩畫逼真,連小蜜蜂都難以區分真假。中國傳統建筑常常使用彩畫,而室內天花上的彩畫,色彩斑斕,形式多樣,是傳統建筑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02-27 08:57 北京日報

        國家京劇院舉辦建院65周年活動

        建院周年紀念日當天,京劇藝術展陳館正式開館,通過大事年表、圖片、視頻,以及京劇名家曾用的京劇服飾、道具、容妝實物等多角度展示國家京劇院建院以來的建設發展成就。

        2020-02-06 11:10 人民日報

        香山附近有一座“無梁大殿” 獨特建造方式傳說是魯班傳授

        無梁殿又稱旭華之閣,位于北京香山南路團城西南側,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是一座全部用磚石壘砌成的無梁大殿。

        2020-02-20 09:30 北京日報

        700年琉璃制作技藝借文創重生

        門頭溝區文旅局宣布啟動琉璃重生計劃,借力文創將該區停產的琉璃廠改為文創園區,通過多種渠道弘揚琉璃文化。位于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門頭溝琉璃渠村有著“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美譽,這里的琉璃燒造已有超過700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11-01 09:11 北京日報

        “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 鐘表修不完

        不單單是單霽翔,故宮的大師們這次組團來到廣州。2019年5月22日晚上,故宮修表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亓昊楠出現在廣州圖書館對面的IFC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和觀眾分享他在故宮修表的故事。

        2019-05-27 09:27 廣州日報

        北舞師生拜師民間藝人創舞集

        2019年5月22日晚,北京舞蹈學院傳統樂舞集《沉香·伍》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本輪演出的第二場,在舞臺上展現出漢族、哈尼族、黎族、維吾爾族等八個民族的特有舞蹈,以及來自塞爾維亞的科洛舞。

        2019-05-23 13:53 北京日報

        “亞洲芭蕾之夜”在天橋舉行

        5月14日晚,“亞洲文化展演”活動開幕式演出“亞洲芭蕾之夜”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

        2019-05-15 09:04 中國新聞網

        傳統滇劇唱響現代回家故事

        《回家》是一部高度遵循戲曲藝術規律、審美特征和創作法則的現實題材作品,是云南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資助項目?!痘丶摇愤€于5月7日至31日走進云南省6所高校進行巡演,為大學生們送去耳目一新的滇劇大餐。

        2019-05-14 09:53 光明日報

        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走進北京 傳唱“小姐妹”精神

        由內蒙古藝術學院創作的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走進北京市天橋藝術中心,向世界傳唱草原“小姐妹”精神,同時為沖擊第十六屆“文華大獎”作準備。

        2019-05-13 12:56 中國新聞網

        “水鄉人”趙克琪:搶救打漁技藝

        安新縣城的幾家酒店里,都掛著趙克琪的攝影作品。這里雖然不是景區,但是仍然保持著淀區人民日常的出行方式,這一切早就保留在了趙克琪的相機里。白洋淀動植物多樣,趙克琪拍過的鳥類不計其數,就連濕地保護單位的環境考察有時都要向他請教。

        2019-05-10 10:12 北京日報

        《天路》代表北京逐鹿“文華大獎”

        國家大劇院原創舞劇《天路》以此為創作背景,經過三年沉淀打磨,六輪40余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深深打動了觀眾。舞劇《天路》圍繞漢藏民族團結、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講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堅守筑路的動人故事。

        2019-05-09 09:16 北京日報

        老片修復和時間賽跑的搶救行動

        據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主任黎濤介紹,關于老電影的修復,他們有一個藝術專家組和一個技術專家組。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一系列過程,其繁雜程度不亞于制作一部新電影。

        2019-05-08 09:23 《光明日報》

        中國兒藝:始終把社會效益放首位

        日前,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簡稱《試行辦法》),覆蓋了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的全過程,國有文藝院團即將迎來大考。

        2019-05-07 10:05 中國文化報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在线免费高清av
      <li id="i53j9"><tr id="i53j9"><u id="i53j9"></u></tr></li>

        <nav id="i53j9"></nav><tbody id="i53j9"></tbody>